10月14日,“世界聚變能源集團”第2次部長級會議暨國際原子能機構第30屆聚變能大會在四川成都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出席開幕式并致辭。本次會議由國家原子能機構、四川省人民政府、國際原子能機構共同主辦,來自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部長級官員、國際組織負責人、全球聚變能領域專家學者出席會議。
(來源:微信公眾號可控核聚變 作者:CNF)
會議同期,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布了《世界聚變能源展望2025》報告,以“決定性新階段”為核心定位,系統梳理了全球聚變能源從科學實驗向工業部署的跨越。
一、全球聚變裝置概覽:數量、類型和狀態
IAEA引用聚變裝置信息系統(FusDIS)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年中,全球聚變裝置總數達172臺,較2024年增加13臺,其中實驗裝置占比85%,聚變電廠占比15%。
從類型來看:托卡馬克裝置79臺、仿星器裝置30臺、激光裝置14臺、替代路線49臺。
從運行狀態來看:運行中101臺,在建18臺,規劃建設53臺。
本年度新增13臺裝置中,仿星器依舊是最大熱門(新增7臺),激光新增2臺,替代路線新增4臺。
二、技術突破:多路線并行,磁約束與慣性約束齊頭并進
報告用近半篇幅聚焦全球核聚變裝置的里程碑進展,這些突破不再是孤立的物理實驗,而是直指“商業反應堆”的工程驗證——從磁約束到慣性約束,從超導磁體到燃料循環,各技術路線均實現關鍵跨越。
(一)磁約束聚變:主流路線的“里程碑式進展”
作為當前最成熟的聚變技術路線,磁約束聚變在2024-2025年迎來密集突破,托卡馬克與仿星器兩大分支均實現關鍵指標跨越。
1.ITER項目:全球聚變“標桿工程”進入加速期
位于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是磁約束聚變的核心樞紐,2025年其組裝階段成果顯著:2025年4月中旬完成首套真空室扇區模塊安裝,6月中旬第二套模塊提前6周就位;所有主磁體制造全部完工,低溫系統實現氦液化,用于磁體預安裝測試的試驗設施正加速建設。更關鍵的是,項目在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保持成本績效指數(CPI)=1.0,意味著“計劃與執行100%匹配”,這是ITER自啟動以來的最佳表現,為2028年前完成初始階段目標奠定基礎。
ITER的“公私協同”同樣值得關注:通過技術訪問、專家對話與文檔共享,其積累的知識正流向私人聚變企業;《ITER設計手冊》首卷將于2025年底出版,核心軟件開源審批已基本完成,全球聚變供應鏈目錄編制也在推進中,這些舉措為后續商業項目降低了技術門檻。
2.中國:聚變設施集群形成“互補優勢”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與中核集團(CNNC)主導的聚變研究,在2025年呈現“多點開花”態勢。EAST(先進超導托卡馬克)在升級后,將聚變等離子體的持續時間提升至1066秒,長脈沖數據直接為ITER提供參考。
中核集團旗下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HL-3)則在“極端參數”上突破:實現1.5MA高約束模式(H-mode)等離子體,離子溫度達1.2億攝氏度、電子溫度達1.6億攝氏度,聚變三重積(衡量聚變性能的核心指標)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已接近聚變電廠所需水平。
此外,報告還提到了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CRAFT)進入建設收尾階段,19個專業測試平臺將覆蓋包括超導磁體、偏濾器在內的等關鍵領域;BEST則聚焦氘氚等離子體穩態控制,計劃2027年首次實現等離子體運行。
3.仿星器:W7-X引領“穩態運行”突破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IPP)的Wendelstein7-X(W7-X)仿星器,在2025年升級后創造長脈沖運行紀錄:持續360秒高性能等離子體,能量周轉達1.8GJ,遠超此前1.3GJ的紀錄;等離子體比壓達到3%,向聚變電廠所需的4%-5%目標邁進。
此次升級的關鍵技術包括:與Thales合作開發的1.3MW、140GHz回旋管加熱系統,以及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RNL)設計的氫彈丸注入器,后者通過毫米級冷凍氫彈丸持續加料,支撐了長脈沖運行。
(二)慣性約束聚變:NIF創紀錄,日本聚焦“快點火”
以激光驅動為核心的慣性約束聚變,在2025年以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IF)的突破最受關注。2025年4月,NIF通過靶丸設計創新,實現8.6MJ聚變產額,而輸入激光能量僅2.08MJ,目標增益(聚變產額/激光輸入能量)超過4,這是慣性約束聚變向“凈能量增益”邁進的關鍵一步。
報告指出,慣性約束聚變要實現商業化,需將靶丸增益提升至15,同時達到10Hz的重復率——這一條件下,慣性聚變電廠可實現“零凈電需求”。為此,NIF計劃升級激光系統:通過新增激光玻璃,將激光能量提升至2.6MJ,預計升級后聚變產額可突破30MJ。
日本大阪大學激光工程研究所(ILE)則在“快點火”技術上深耕:GEKKOXII(12束納秒脈沖激光)與LFEX(拍瓦級超短脈沖激光)協同驗證靶丸壓縮與快速加熱,為緊湊型慣性聚變系統奠基;SENJU高重復率激光(100Hz)已完成測試,成為下一代系統的核心組件。ILE的目標是2030年實現燃料密度>100克/立方厘米(g/cm3)、加熱至10千電子伏特(keV),這是聚變點火的關鍵條件。
三、電廠研發:從“DEMO驗證”到“商業路徑”的全球布局
IAEA在報告中首次明確“成功聚變電廠”的14項核心指標,涵蓋運行性能、組件可靠性、燃料循環、經濟性等維度,為全球項目提供了統一評估標準。在此框架下,中、歐、美、日等主要參與方的示范堆(DEMO)項目與商業電廠規劃已進入實質階段。
(一)中國CFEDR:聚變工程驗證的“橋梁項目”
中國提出的“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CFEDR)是銜接實驗設施與商業電廠的關鍵項目,其核心目標包括:1.5-3GW聚變功率、能量增益Q=15-30、運行因子>0.5(即年運行時間超4380小時),以及氚自持(氚增殖比>1)。
從設計參數看,CFEDR的大半徑7.8m、小半徑2.5m,等離子體電流15MA,軸上磁場6.3T,當前已進入物理設計階段,重點評估燃燒等離子體行為、邊界輸運與偏濾器性能。
(二)歐盟EU-DEMO:低縱橫比設計提升“工程可行性”
歐盟示范聚變電廠(EU-DEMO)在2025年更新設計方案,采用低縱橫比構型(大半徑8.6米),目標凈電輸出350MW,脈沖持續時間2小時,滿足100-500MW凈聚變熱功率的核心指標。此次設計優化的關鍵創新包括:偏濾器熱負荷降低近50%,緩解等離子體脫離控制難題;降低環向磁場強度與儲能,減少系統重量與成本;通過先進鋼合金(如N50H、JKL2B)與新型中子屏蔽材料,探索更緊湊的7.7米大半徑的設計。
(三)美國ARC:私人企業主導“商業首秀”
美國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CFS)的ARC電廠是私人企業推進商業聚變的代表,計劃2030年代初在弗吉尼亞州切斯特菲爾德縣建成,目標輸出400MW并接入電網。ARC的技術基礎來自CFS正在建設的SPARC托卡馬克——后者采用高溫超導(HTS)磁體,預計2026年實現首個等離子體,2027年驗證凈聚變能量增益。2025年,CFS已完成SPARC低溫恒溫器底座安裝,并成功測試中心螺管模型線圈(CSMC):實現5萬安培(A)電流與5.7T磁場,驗證了脈沖HTS磁體的快速升流、高儲能(3.7MJ)與光纖淬火檢測能力。
(四)英國STEP:球形托卡馬克的“成本優化”
英國“能源生產球形托卡馬克”(STEP)原型電廠聚焦“經濟性與可維護性”,計劃2040年實現首次運行,目標驗證凈能量輸出與氚自持。其核心優勢在于緊湊構型:球形托卡馬克比傳統托卡馬克體積更小,可降低建設成本;開放式結構為遠程維護提供便利,先進偏濾器設計能承受更高熱通量。目前,STEP已進入詳細設計階段,選址前西伯頓燃煤電廠舊址,2025-2026年將確定主要工程合作伙伴,同時開展生態與地質勘察,為后續建設許可申請鋪路。
四、商業化支撐:公私協同、供應鏈與監管框架成型
聚變能源要從“實驗室”走向“電網”,需突破技術、產業與政策的多重壁壘。2025年,全球在公私合作、供應鏈建設與監管框架上的進展,為商業化掃清了關鍵障礙。
(一)公私合作:從“備忘錄”到“實體項目”
IAEA世界聚變能源小組(WFEG)在2024年11月意大利羅馬首屆部長級會議后,成為全球聚變協同的核心平臺。2025年,WFEG推動的“公私聯動”已從協議簽署轉向實質行動:ITER啟動“私營部門聚變參與(PSFE)倡議”,基于其國際供應鏈經驗,為私人企業提供技術文檔、專家支持與基礎設施訪問權限,幫助新進入者應對供應鏈挑戰。
加拿大核實驗室(CNL)與日本KyotoFusioneering成立合資公司“FusionFuelCycles”,計劃2026年底建成UNITY-2氚燃料循環測試設施,覆蓋燃料排放、純化與供應全流程;德國FocusedEnergy與能源巨頭RWE合作,將德國比布利斯退役核電廠改造為激光聚變試點,計劃2030年代末運行,目標輸出150-250MW;美國HelionEnergy與微軟簽訂購電協議,計劃2028年通過Orion電廠向微軟供應至少50MW,該電廠目前已在華盛頓州馬拉加開工。
(二)供應鏈:從“定制研發”到“工業化生產”
聚變供應鏈正經歷從“科研級定制”向“工業化量產”的轉型。根據美國聚變工業協會(FIA)2025年供應鏈報告,2024年私人聚變企業供應鏈支出達到4.34億美元,較2023年的2.5億美元增長73%,預計2025年增速將保持25%。當前供應鏈已覆蓋7大領域:超導磁體、燃料循環、真空組件、機械系統、電子設備、測量技術與安全系統,全球登記供應商近200家。
但挑戰依然存在:在FIA調查的57家供應商中,81%將“市場可見性低”“長期需求不確定”列為規模化障礙。為此,IAEA與ITER正推動“全球聚變供應鏈目錄”編制,美國能源部(DOE)通過“里程碑基金”支持關鍵組件研發,歐盟則在EU-DEMO框架下建立“供應商資格預審機制”,以對齊項目時間線與供應鏈能力。
(三)監管框架:多國“差異化定制”,全球協同加速
2025年,主要國家已明確聚變監管“不套用裂變標準”,基于其“低風險特性”制定差異化框架:
美國:《2024年先進核能加速部署法案》(ADVANCEAct)將聚變納入“副產品材料”監管體系,明確由核管理委員會(NRC)主導,允許州級機構通過“NRC協議州計劃”參與監督;NRC正制定技術中性的聚變規則,適配不同技術路線。
歐盟:《歐盟聚變戰略(草案)》提出“分級許可”制度,按風險將設施分為“研究裝置”與“電廠”,計劃2025年底發布完整戰略;重點關注氚存量閾值、非擴散考量與框架,同時推動成員國監管協調。
加拿大:核安全委員會(CNSC)2025年發布《聚變監管概念文件》,擬將聚變設施分為兩類,征求原住民社區、行業與公眾意見,后續將修訂《核安全與控制法》以適配聚變特性。
英國:《2023年能源法案》豁免聚變“核場地許可”,由環境署(EnvironmentAgency)與健康安全執行局(HSE)監管;2025年明確“50MW以下設施簡化審批”,避免過度監管阻礙技術迭代。
IAEA指出,全球監管的下一步重點是“統一術語與標準”,如明確“聚變電廠”定義、氚管控閾值等,目前已啟動“聚變監管協調工作組”,推動跨國項目合規互認。
五、特別聚焦:高溫超導(HTS)——聚變“小型化”的核心驅動力
報告以專門章節強調,高溫超導(HTS)磁體是下一代聚變裝置“降本增效”的關鍵。與傳統低溫超導(LTS)相比,HTS能在更高溫度下實現超導,且磁場強度可達LTS的2-3倍——而聚變功率與磁場強度的四次方成正比,這意味著HTS可將裝置體積縮減50%以上,大幅降低建設成本。
2025年,全球高溫超導應用呈現“公私并進”態勢:
中國初創企業能量奇點(EnergySingularity)研發的“經天磁體”,實現21.7T峰值磁場,驗證了HTS在聚變場景的潛力;
美國CFS的SPARC托卡馬克采用稀土鋇銅氧化物(REBCO)帶材,其環向場(TF)模型線圈2021年已實現40kA電流與20T磁場,目前已采購1萬公里REBCO帶材;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WHAM軸對稱磁鏡裝置,用17THTS磁體實現首等離子體,為緊湊型磁鏡式聚變系統奠基。
但HTS的規?;瘧萌悦媾R挑戰:
材料層面,REBCO帶材成本雖下降,但仍高于LTS,且釓鋇銅氧化物(GdBCO)對中子輻照敏感(熱中子俘獲截面高),釔鋇銅氧化物(YBCO)成為更優選擇;
工程層面,高磁場下HTS導體易出現邊緣彎曲(TSTC導體)與帶材分層(Roebel電纜),需優化繞組設計;淬火保護與低電阻接頭技術也待成熟,如光纖檢測系統正用于HTS線圈的實時淬火監測。
六、未來展望:2030年代“試點并網”,2050年代成“基荷支柱”
基于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全球電力系統模型,報告預測,若聚變電廠2035年實現商業化(成本1.1萬美元/kW),2050年成本降至8000美元/kW,2100年進一步降至4300美元/kW,聚變將在2100年占全球電力的27%。若成本下降更快(2050年2800美元/kW),聚變占比可提升至50%,成為碳中和電力系統的“基荷核心”。
從區域看,印度與非洲的電力需求增長最為顯著(2020-2100年分別增長8.2倍與9.3倍),由于這些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有限,聚變將成為其“零碳基荷”的關鍵選擇。
IAEA總干事RafaelMarianoGrossi在報告序言中強調:“聚變能源的發展已不再是‘是否可能’,而是‘如何加速’?!?025年的技術突破、產業協同與政策支持,正將這一“終極清潔能源”的落地時間線不斷提前——2030年代首批試點電廠并網,2040年代規?;虡I部署,2050年代成為全球碳中和的核心支撐,或將成為聚變能源的“全球路線圖”。
中國原子能機構主任單忠德在為報告撰寫的專題評論中強調“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賦能聚變能創新協同共享發展”,并表示中國將繼續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TER組織及全球合作伙伴緊密協作,共同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世界聚變能源集團”機制建設,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公平的聚變研發治理體系,打造更加開放有序的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營造普惠包容的全球聚變科技發展環境。
特別聲明: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