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福人類,科技開創未來。10月13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評選的“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在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工程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全體大會暨全球工程大會”上正式發布。
本次評選的“全球十大工程成就”主要指近五年已經完成且實踐驗證有效的、并產生全球性影響的工程科技重大創新成果,既包括重大工程項目或關鍵技術裝備,也涵蓋工程科技關鍵性原始創新與突破。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分別是:
毅力號火星探測器、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BlackwellGPU架構、DeepSeek開源大語言模型、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人形機器人、抗體偶聯藥物。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經由全球征集提名、專家遴選推薦、公眾問卷調查、評選委員會審議確定。
01本次評選主要特點
本次評選主要體現了四個特點:
一是集中體現了工程科技領域最先進技術水平或實現重大原創性突破。
二是綜合反映了工程通過技術整合、系統優化與資源協同,實現整體目標的系統性創新。
三是突出展示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具備推動新產業誕生、激發新動能的潛力,具有顯著的產業帶動與經濟驅動價值。
四是特別彰顯了工程不斷突破極限,幫助人類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的關鍵作用。
官方強調,BlackwellGPU架構則憑借其突破性的并行計算設計與超高規模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人工智能計算效率和能效比,為萬億參數大模型訓練與推理提供了核心支撐,奠定了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硬件基礎。
DeepSeek開源大語言模型則通過先進算法架構和開放協作生態,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并與行業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智能化轉型。
02全球十大工程成就
1.抗體偶聯藥物
2019年12月,美國阿斯利康與日本第一三共公司聯合開發的Enhertu獲得FDA批準,標志著第三代抗體偶聯藥物進入臨床應用。抗體偶聯藥物通過穩定的連接子將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和高毒性細胞毒性載荷精巧偶聯,使藥物能夠精準識別表達特定抗原的腫瘤細胞,進而被腫瘤細胞內吞并釋放有效載荷,靶向殺傷腫瘤細胞。抗體偶聯藥物拓展了惡性腫瘤的治療邊界,推動腫瘤治療從無差別治療向精準靶向治療的轉變,為人類攻克癌癥及其他疾病的堡壘開辟了新路徑。
2.BlackwellGPU架構
2024年3月,美國英偉達公司發布新一代GPU架構Blackwell。作為專為解決AI推理階段的復雜計算需求而設計的一款先進計算架構,Blackwell架構由混合精度算力、張量核心和高帶寬存儲組成,通過2080億晶體管的高密度設計、FP4低精度計算、第五代NVLink高速互聯等技術,實現了算力的指數級提升和能耗的顯著降低。Blackwell架構使AI訓練速度大幅提升,推理延遲降至秒級,大幅降低超大模型的計算門檻,助力AI大模型邁入萬億級參數計算時代。
3.DeepSeek開源大語言模型
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中國AI初創公司深度求索先后發布兩款開源大模型DeepSeek-V3和DeepSeek-R1。通過模型算法和工程優化方面的系統級創新,DeepSeek為資源受限條件下探索通用人工智能開辟了新道路。憑借領先的模型性能、開放共享的架構體系和快速落地的工程化能力,DeepSeek迅速成長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人工智能應用之一。以DeepSeek為代表的“高性能、強開放、低成本”大語言模型,大大加快AI普惠化進程,重塑全球人工智能生態,推動各行各業加速邁向智能化。
4.全海深載人潛水器
2019年5月,美國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極限因子”號成功抵達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底部,下潛深度達到10925米,創造了歷史上人類所抵達過的地球最低點記錄。作為深海進入、探測、開發和保護的關鍵技術裝備,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深海資源勘查、深淵科考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美國、中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在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開發方面都取得積極進展。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代表了當今深海裝備開發前沿,為人類探索地球深海奧秘提供關鍵支撐。
5.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
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是以碳纖維為增強體、樹脂/金屬/陶瓷為基體、通過復合工藝制成的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量化、高強度、耐高溫、耐腐蝕、可設計性強等特性,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交通、體育裝備等高端制造領域,被譽為現代工業的“黑色黃金”。日本東麗、美國赫氏、德國西格里等領先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持續突破碳纖維力學極限性能。高性能碳纖維復合材料,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熟悉的材料世界,并將繼續改寫未來工業制造的基因。
6.人形機器人
2025年8月,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中國北京舉行。作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的創新載體,人形機器人有著與人類形似的“肢體”結構、運動方式和感知方式,具備自主學習和決策能力,能夠在工業制造、康復醫療、特種作業等多種場景中替代或輔助人類完成任務。從特斯拉Optimus到宇樹科技的G1、FigureAI的Figure02,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正在駛入加速發展的快車道。人形機器人有望深刻改變人類未來生產生活方式及社會形態。
7.“毅力號”火星探測器
2021年2月19日,“毅力號”探測器登陸火星杰澤羅隕石坑。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成功送達火星的第五個探測器。“毅力號”融合了自主導航、樣本采集與地外探測等多項尖端技術,在復雜火星環境中實現了高度復雜的自主操作和多機構協同探索,成功開展火星巖芯和塵埃樣本采集,完成火星大氣制氧實驗,其攜帶的全球首架地外直升機“機智號”在火星低密度大氣環境中開展實驗飛行,開啟了人類系統化探索地外宇宙生命的新征程。
8.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
2023年7月1日,歐洲航天局主導的深空探測項目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發射升空。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部署在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并繞該點進行半徑為40萬~80萬千米、周期約為6個月的軌道運行,觀測距地球100億光年外的星系,捕捉早期宇宙星系的演化信息。已經發布的首批科學成果向人們展示了諸多前所未見的宇宙奇觀。作為探索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重要里程碑,歐幾里得空間望遠鏡將為人類揭示宇宙深層奧秘提供關鍵線索。
9.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2022年8月25日,作為中國國家跨流域調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正式投用。該工程從湖北丹江口水庫引水,經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總干渠全長1432千米,呈南高北低之勢,設計年調水量95億立方米,采用明渠、渡槽、暗涵、隧洞等多種輸水形式實現全程自流輸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實現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飲水安全的同時,有效促進沿線河湖生態環境修復與可持續發展,為全球水資源調配與生態優化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方案。
10.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
2024年11月28日,中國“三北”攻堅戰的標志性工程、全長3046千米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成功實現合龍。工程綜合運用林草建設、工程固沙、光伏治沙等多種措施,突破干旱缺水、風沙活動強烈等極端環境制約,攻克風沙通道、復雜地形、困難立地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構筑起世界上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控制了沙源向外擴散,有效保護了周邊綠洲、農田、草原等生態系統,改變了“沙進人退”的千年歷史,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典范。
03歷屆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回顧
2024年
CAR-T細胞療法、嫦娥六號、低軌通信衛星星座、柔性顯示、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智能工廠、無人駕駛汽車、手術機器人、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超大型風力發電裝備。
2023年
ChatGPT、中國空間站、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白鶴灘水電站、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RTS,S/AS01瘧疾疫苗、鴻蒙操作系統、Spot&Atlas機器人、鋰離子動力電池、無人駕駛航空器。
2022年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嫦娥探月工程、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應用、獵鷹重型可回收火箭、港珠澳大橋、超大規模云服務平臺、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復興號標準動車組、太陽能光伏發電、新一代電動汽車。
2021年
AlphaGo和AlphaFold、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及應用、極紫外光刻系統、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雜交水稻、洞察號火星登陸探測器、抗擊新冠疫情的公共衛生防疫治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特高壓輸電工程。
來源:Engineering、快科技、上海科協等
特別聲明: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