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核技術應用產業國際大會在成都召開。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在會上發布《中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報告(2025)》(下稱“報告”)。報告預計,到2030年左右,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整體規模將翻一番。
報告顯示,綜合測算,2024年度我國核技術應用產值達到8900億元(占GDP的0.66%),較2022年度(占GDP的0.57%)增長27%,2020-2024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6%。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曹述棟在會上預測,今年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規模將破萬億元大關。
報告進一步顯示,核技術應用產業中,工業應用占比約42.7%,核醫學診療21.7%,農業應用13.9%,核技術應用基礎產業10.3%,其余部分包括核分析及核儀器、空間地學資源勘察以及安檢環保考古文博等。截至2024年底,全國從事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經營的法人單位達14萬家、從業人員約96萬,相較2022年分別增長34%、17%;在用各類射線裝置約32萬臺/套、放射源17.2萬枚,較2022年分別增長17%、4.9%;核相關國家級大型科學裝置42個,在役研究實驗堆(含臨界裝置)18座(5座可生產同位素)、2座在建。
報告還顯示,產業創新多維涌現。全球首臺相控陣CT、超大孔徑立位螺旋CT、5T磁共振系統,國內首臺光子計數能譜CT獲批上市;實現重離子治療系統批量化、硼中子俘獲治療自主化;醫用240MeV超導質子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首套商用堆在線輻照生產同位素裝置、亞洲最大放射源研發生產基地建成投產;全球功率最高溶液型醫用同位素堆、多功能天紅堆相繼獲批開工;多個“鈷-60+電子加速器”雙體系輻照中心投運,高能重離子束輻射誘變育種技術體系正式建成;全國首臺國產電子束光刻機“羲之”開啟應用測試,多款國產等離子刻蝕機應用于芯片制造,國產離子注入機實現商業化;芯片級原子鐘全鏈條實現國產化,錒系輻射光伏微核電池的創制入選202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展望“十五五”時期,報告認為我國核技術應用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新形勢和新機遇,例如新型工業化涉及科技、制造、質量、健康、農業、平安、文化、數字、“雙碳”等多維強國建設規劃綱要的有效實施,為核技術拓展應用產業提供直接需求和廣闊市場空間。特別是,制造業升級改造、發展數字經濟、布局未來產業、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化等行動方案,為核技術加速應用迭代提供了新路徑。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演進,已邁向價值創造階段,正引發各行各業的深刻變革。報告認為人工智能+核技術應用已經顯露出倍增效應。如,工業CT/無損檢測智能判讀,AI輔助放射性藥物研究、分子影像診斷及個體化放療計劃設計,輻射環境監測網絡智能預警等典型應用,為核技術應用產業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特別聲明: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