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桶油正悄悄調整全球棋局!
(來源:石油Link 文|木蘭)
今年以來,三桶油在海外油氣勘探開發市場可謂收獲頗豐。
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三桶油已在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伊拉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多個國家,成功簽署了8個油氣區塊合同,包括10余個油氣區塊。
其中,不乏資源潛力突出的優質項目——如預估儲量達96億桶石油或71.8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的Gaea區塊,以及潛在資源量達5億桶油當量的別列佐夫斯基區塊,實現了海外油氣資源數量與質量的雙重突破。
這些變化清晰表明,中國油氣企業的海外布局正呈現出加速推進的態勢。
01簽下眾多油氣區塊合同
2025年,三桶油的海外油氣拓展呈現出鮮明的區域集中化特征,在重點區域多點突破、收獲頗豐。
其中,哈薩克斯坦成為當之無愧的簽約熱點,三桶油均在此落地重大合作項目。
6月,第二屆中國-中亞產業與投資合作論壇期間,中國石油率先與哈方簽署四項關鍵協議,內容涵蓋奇姆肯特煉廠擴建、阿克糾賓尿素項目,以及阿克糾賓州“Northern-1”區塊的地下勘探計劃。
同期,中國石化與哈國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達成別列佐夫斯基區塊聯合作業協議。該區塊位于里海盆地北翼,鹽下層構造中蘊藏著地質資源量達5億噸油當量的前景油氣藏。
6月24日,中國海油也傳來捷報。其全資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能源部、哈國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簽署Zhylyoi區塊油氣勘探與生產合同。資料顯示,該區域潛在石油資源量或超1.85億噸。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國家,哈薩克斯坦油氣資源儲備豐富,全國可采儲量達43億噸,自1997年中國石油中標阿克喬賓油田開發項目起,中哈能源合作便持續深化,從單一項目延伸至全產業鏈,參與其中的中國企業也逐步增多。
除中亞外,三桶油在其他區域也有亮眼表現。
2025年,中國石化在北非實現了重大突破,與阿爾及利亞簽訂HBAN區塊、GEG合作協議(GuernElGuessaII)及HOA協議(包括HBH和EB區塊),其中HBAN區塊未來峰值產能預計可達100萬噸/年油當量。
在全球油氣勘探的熱點領域——深海,中國能源企業同樣不甘落后,與埃克森美孚、雪佛龍等國際巨頭同臺競技。
2025年4月,中國海油在內的8家企業聯合體成功競得印度尼西亞西巴布亞的Gaea和GaeaII區塊。據印尼官方數據,這兩個區塊儲量潛力巨大——Gaea區塊預估儲量為96億桶石油或71.8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GaeaII區塊則擁有85億桶石油或35.1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此外,中國石油于6月通過與雪佛龍組成競標聯合體,成功拿下巴西9個亞馬遜河口盆地油氣田區塊,標志著中國能源企業在拉美油氣勘探領域再獲戰略性重大突破。
總體來看,2025年三桶油的海外市場擴展成果豐碩,在重點區域、關鍵領域均實現了高質量突破。
02背后的原因:模式創新+技術突破
今年以來,三桶油在海外油氣市場屢創佳績,頻頻拿下重要項目。這不僅源于我國油企堅定推進的走出去戰略,更離不開兩大核心支撐——合作模式的深度革新與勘探技術的硬核突破。
先看合作模式的升級,這成為三桶油打開海外市場的關鍵鑰匙。
近年來,中國油氣企業從單純投資為主導的模式,轉向更具話語權的聯合運營。
在哈薩克斯坦的多個項目中,中方企業與當地國家石油公司采用50:50的權益結構,共同組建聯合作業公司、共擔風險。
這種聯合作業者模式,區別于以往的單純權益收購,標志著中國企業開始主動追求更多項目主導權。
而在合作機制上,利潤分成模式開始替代傳統服務合同。伊拉克2023年調整油氣合約機制,將固定服務費模式改為利潤分成,既提升了合作吸引力,也促使包括中國油企在內的更多國際公司重返伊拉克市場。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油企的角色正從資源開采者向資源與市場并重者轉變。
2022年12月,中國海油成為首家在巴西實現天然氣自主銷售的外國公司。
下游市場的開拓,讓中國石油企業在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加深。
在非洲,三桶油還探索出“油氣+基礎設施”的特色模式。例如,中國石油在乍得助力當地搭建完整石油工業體系。
如果說模式創新是軟實力,那勘探開發技術的突破就是硬支撐,為三桶油的海外拓展筑牢了根基。
就以中國石油的海外項目為例。在海外勘探實踐中,中國石油創新性構建了被動裂谷盆地、走滑反轉裂谷盆地等油氣勘探地質理論,以及前陸盆地斜坡帶大型低幅度構造—巖性復合體勘探等六大核心技術。
這些成果不僅得到資源國與國際大型油公司的充分認可,更直接提升了中國油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在開發方面,就以開采難度極高的巴西鹽下油田為例,現今中國海油已深度參與開發,更在桑托斯盆地S-M-1813區塊擁有100%作業者權益,還成為中國油氣企業首次在巴西深海區域擔任全權作業者的案例。
油氣工程方面,今年以來海油工程、中油工程、中石化煉化工程接連拿下中東地區超大訂單,更是我國油氣工程力量突破國際高端市場的有力證明。
不難看出,三桶油在海外市場的亮眼成績,絕非偶然。從合作模式的創新升級,到勘探、工程技術實力的突破,共同構成了中國油氣企業走出去的核心動力,也讓中國力量在全球能源市場中愈發不可忽視。
03能源安全的“突圍”
提到三桶油在海外頻繁拿下油氣大合同,最底層的邏輯始終繞不開能源安全這四個字。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口占全球的17.42%,但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僅分別占世界的1.58%和4.5%,資源稟賦與能源需求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
更具挑戰的是,國內已探明油氣資源中,34%屬于深層、超深層資源,總量達671億噸油當量。
這類資源的勘探開發,不僅需要理論技術的迭代升級,更是對油氣工程、機械制造能力的極限考驗。
以中國石油在塔里木油田的萬米深井為例,鉆井過程中科研人員經歷超重載荷、井壁失穩、工具失效、地層井漏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
為攻克這些難題,單口井的科研投入就超1億元。截至目前,中國石油塔里木盆地超6000米深井已達1700多口,超8000米深井也有100多口。
除了深層油氣,中國還有另一類硬骨頭——頁巖油,開采難度堪比在頭發絲里找油氣。中國還是世界第四大頁巖油資源國,地質資源量達153億噸。
受限于開發難度,國內原油年產量僅約2億噸,而全年消費超7億噸,超過70%的石油依賴進口。
這筆進口賬并不輕松。按當前WTI原油價格58.78美元/桶計算,進口1億噸原油需432.43億美元,全年7億噸進口量換算成人民幣,成本高達21497億元。
如此龐大的對外依存度,讓走出去尋找更優資源成為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這也是三桶油海外簽約的重要意義所在。
從數據來看,中國油企的海外布局已初見成效。
2024年,中國石油在伊拉克、哈薩克斯坦、巴西等國的海外油氣項目中,擁有約1.06億噸油當量權益;中國海油在圭亞那、巴西等區域的權益達3400萬噸油當量;中國石化在安哥拉、巴西等地也手握3300萬噸油當量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走出國門的不僅有三桶油,中曼石油、安東油服、杰瑞股份、洲際油氣、中國聯合能源等民營企業,也紛紛在海外拿下油氣區塊合同,成為能源安全的重要補充力量。
這些海外布局的價值遠超獲取資源本身。一方面,讓中國油企得以參與國際油氣市場競爭,掌握優質資源;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中國石油綜合對外依存度,通過多元化的進口來源,分散了地緣政治帶來的風險,為國家能源安全筑起了一道海外防線。
特別聲明:文章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刪除。